1948年底,我军已经在辽沈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并且在华北与华东战场上成功地将国民党军的两大重兵集团逼入了绝境。北方的核心区域即将全面解放,形势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就在此时,我军发布了43名国民党内战头号战犯的名单,这些人全是国民党军政高层人物。名单中的绝大多数军职人员都拥有上将军衔(包括二级、一级、特级,最少也是中将加上将)。然而,令人注目的是,虽然杜聿明当时只是一名中将,他却赫然出现在了第36位。那么,为什么杜聿明这样一个仅有中将军衔的将领会跻身这份头等战犯名单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缘由。
杜聿明的职务地位特殊,甚至可以说在1948年底的国民党军中是独一无二的。解放战争进入后期,国民党军的野战部队分成了四大剿总,剿总司令必须是上将军衔。白崇禧、傅作义、刘峙和卫立煌等人毫无疑问都是名列43人名单中的人物。杜聿明虽然并不是名义上的剿总司令,但实际上,由于蒋中正顾及到卫立煌和刘峙等人的资历及面子,并为了协调军队内部的派系矛盾,才没有正式提升杜聿明为剿总司令。实际上,杜聿明才是国民党军队中真正掌握实权的人物。在辽沈战役后期和淮海战役中,杜聿明作为副总司令,实际行使了总司令的职权,指挥了所有军队。他的敌人正是我军的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可以说,杜聿明是我军的最强劲对手之一。
事实上,杜聿明并非从1948年才成为国民党军的“方面军”级指挥官。在1946年,内战尚未全面爆发时,杜聿明便以保安司令长官的身份,率领国民党9个军、30多万主力部队进攻东北解放军,迅速占领了南满的几乎所有重要城市,成为当时国民党东北最高的军事指挥官,甚至在陈诚和卫立煌之前。在这个背景下,杜聿明显然是挑起内战的重要人物之一,绝对应当被列入战犯名单。至于他仅为中将的军衔,这并不代表什么,杜聿明的实际职务和地位远远超过了他名义上的军衔,正所谓“有实而无名”。因此,1948年,军委还是将这位国民党的高级指挥官列入了头等战犯名单。
展开全文
那么,既然杜聿明的地位如此之高,为什么他在解放战争期间始终只是一个中将军衔的将领呢?这主要与国民党军的军衔晋升制度有关。国民党军的军衔分配制度注重资历和派系背景。尽管杜聿明在战功上赫赫有名,指挥才能出众,且深得蒋中正的器重,但他晋升军衔的速度却很慢。杜聿明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相对年轻,且出身黄埔军校,虽然是第一期毕业的学员,但要知道,整个国民党军在整个大陆时期也只有一位黄埔毕业的将领获得了上将军衔,那就是胡宗南,而他也是国民党军中仅有的“中将加上将”级别的“上将”。胡宗南长期统帅西北的24万到50万兵力,甚至在1947年因为虚名“攻克延安”而更为出名。
国民党军的上将军衔有严格的员额限制,单纯凭军功无法晋升,更多还需要依赖于掌控嫡系部队的能力,派系力量也是军衔晋升的重要依据。国民党军高层通常会通过分配上将军衔来平衡地方军与中央军之间的关系。比如白崇禧、傅作义、阎锡山、余汉谋,甚至一些地方性的军阀如马步芳、马鸿逵等人,都是上将。而“土木系”出身的中央军年轻将领,晋升上将的机会则相对较小,杜聿明便是典型的例子。
尽管杜聿明未能获得上将军衔,但他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早已超过了许多上将,因此将他列入头等战犯名单也毫不令人意外。杜聿明,虽然身为中将,却在国民党军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无可比拟,正如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一样,毫无疑问,历史早已为他定下了这个结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