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線鱧—布洛赫一七九三年的原圖
第三十八周的「每周一魚」,是海水魚中擁有最大成員的的類群「鱸系 (Percomorpha)」之中,屬於「鱸形目(Perciformes)」的「鱧亞目(Channoidei)」下「鱧科(Channidae)」,為一群淡水的大至小型魚類。成員廣布於熱帶及亞熱帶,主要在亞洲大陸,西至非洲、印度,東至日本,北至中國北部及朝鮮半島,南至印尼,包括2屬約30種。今周所介紹的物種,是隸屬「鱧屬(Channa)」的「線鱧(Channa striata)」。
物種故事
「線鱧(C. striata)」是在1793年,德國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在外地魚類的自然史(Naturgeschichte der auslandischen Fische)第7卷中,採自印度馬拉巴爾(Malabar)的標本,以「線蛇頭魚(Ophicephalus striatus)」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香港有關「線鱧」的最早記錄,是在八十年代末,作者於新界北部邊界深圳河一帶考察時,與上期「緣鱧(Channa gachua)」同時發現,唯分布廣,數量明顯較多。在2002年,漁農自然護理署林建新(Lam Kin San Samuel)等編著之「魚魚得水(Field Guide to the Freshwater Fish of Hong Kong)」中所列「線鱧(Channa striata)」為首個公開記載。
「鱧屬(Channa)」的建立及歷史已於上二期有提及,在此從略。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Channa striata、Channa striatus、Ophicephalus striatus、Ophiocephalus striatus,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Ophicephalus planiceps、Ophiocephalus chena、Ophiocephalus philippinus、Ophiocephalus planiceps、Ophiocephalus vagus、Ophiocephalus wrahl。
「線鱧」在產量多,體型大,肉質鮮美,具經濟價值。中國古代文獻有關【鱧】的記述,已於上二期提及,不在此述。
生活習性
「線鱧」是「鱧科(Channidae)」的小型魚類,多年生,獨居、晝行、肉食性的原生淡水魚類,成魚及幼魚均屬近水表之自由游泳動物(nekton),主要攝昆蟲、甲殼類(蝦、蟹)及魚類與兩棲類的幼體以及牠們的遺骸。約兩年達成熟,最大者體長平均達一公尺。身體延長圓筒型,尾部向末漸側扁,口端位(mouth terminal),上下頜及犁骨具細齒,下頜內緣具齒較粗壯而疏的犬齒,尾鰭圓型。體表底色由背部暗褐至深灰綠,體側淺灰綠,至頭及體側三分一以下腹方乳白色,體側有十數條「<」形由散黑斑所成的橫紋,背、臀、尾鰭為帶暗紅之暗灰色,鰭膜具黑色散斑,腹鰭白色。無鬚,側線完整,由鰓孔上末開始,約在臀鰭起點上方下斷裂一或二枚鱗片,沿體側中央至尾鰭基,全身被圓鱗。在鰓內部上方具有補助呼吸器官,稱鰓上器(suprabranchial organ)或迷路器(labyrinthiform organ),能納入空氣進行呼吸,另對含微量鹽分的水也有適應性,在缺氧的濕地淺沼滯水,以及河口附近極稀鹹淡水裡亦能生存。兩性異型與婚姻色不甚明顯,與其他「鱧類」一樣,僅雄性頭略大圓鈍,底色較濃暗,背、臀、尾鰭較鮮紅,背、臀鰭末端稍尖長,雌性頭小略尖,腹部脹白。繁殖期主要在初至盛夏,水溫較高的地區可達全年,於淺水處作巢,雌雄在仔魚孵化後均守巢。
地理分布
「鱧屬(Channa)」的分布及種類已於上二期提及,在此從略。「線鱧」在印度等地非常常見,國內主要分布在西南。在香港,「線鱧」分布於深圳河及其鄰接大小河溪及濕地池沼。
文化資料
「線鱧」成長快,產量多,常見於西南各大小江河湖泊,是當地的常見食用經濟魚類。雖然體型大,且肉食性,主要攝食魚、蛙及蛇,有時還包括誤掉水中的水鳥幼體,對眾多水生生物來說是兇猛的捕食者,但性格基本溫順,對水質要求低,易於飼養,能熟悉至撫首之親,在外國是受大型水族愛好者歡迎,游躍力強,容易受驚,適合較多水草等遮蔽物的大池中放養。晝日朝暮出沒,穩棲水生植物間作息靜候獵物,野外觀察須靜心等待。牠那種悠然淡定的游姿,自然地流露了在當地水域無拘無束生活的霸氣。
生態檔案
「線鱧」在亞洲最東部的分布至廣東,是否屬香港平原低地的野生物種,還有許多疑點,因其有食用價值,在東南亞各地經常被引入各魚塘。作者於香港野外已發現之「鱧類」約有十種,八成以上均為食用或觀賞之引入物種。在中國,已報導的土著野生紀錄在雲南瀾滄江及怒江一帶,國外的則包括印度及斯里蘭卡,中印半島的柬埔寨與馬來西亞及泰國,最南達印尼、北至巴基斯坦及尼泊爾等,而其他如韓國、菲律賓、新畿內亞、夏威夷、美國、馬達加斯卡等,均為引入地區,除食用,在許多國家被列入害魚。據作者過去的調查資料,「線鱧」在本港的分布僅限於深圳河水系,集中於西北部,在西南部及東部吐露港水系非常稀有,與魚塘有緊密的關係,濕地間之移動擴散能力非常高,現存的不排除也是引入的個體。「線鱧」與「斑鱧(Channa maculata)」及「烏鱧(Channa argus)」一樣屬大型「鱧類」,成體長達一公尺,引入後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顯著,雖「肉食」及「屍食」的習性能有效清理各類動物遺骸,在水生生態系統中也可擔任重要角色,但對中或大型的魚類及動物則可構成威脅。昔日「線鱧」的分布未明確,現於各魚塘及基圍棲息。
魚類名稱
學名:漢語-線鱧;英語-Snakehead murrel;拉丁語-Channa striata (Bloch, 1793)
俗名:漢語-線鱧、棍子魚;英語-Striped snakehead, Murrel, Snakehead mudfish
【*有關本文之專用詞語,請到「香港的魚類學會」的網頁:www.hkis.hk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