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大战终审败诉:奇虎为何未能胜诉?
一场标志性互联网反垄断案的深度复盘
经过长达三年的诉讼拉锯战,奇虎公司针对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指控在最高人民法院被驳回。这起案件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事件。作为一审代理人及二审参与者,律师赵烨在办案札记中剖析了奇虎败诉背后的多重原因。
从表面形势来看,奇虎拥有强大的法律与经济专家团队、充足的证据支持以及公众舆论的优势。腾讯在“二选一”事件中的行为曾引发广泛谴责,案件看似形势大好。然而,最终结果却是连续两审败诉。
神级对手与世界级难题
腾讯以超常规的应诉力度展现了其战斗力,内部法务团队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与坚持,且在经济学顾问方面引入芝加哥大学顶级专家David Evans,令奇虎方望尘莫及。
此外,本案涉及两个世界级难题:双边市场的界定和互联网反垄断理论滞后于产业发展。现有经济学工具难以精准适用于互联网领域的相关市场判断,使得法院在认定过程中反复不定。
代理策略的三重局限
对困难估计不足:未预料到经济学理论在互联网案件中的结构性断层,导致举证困难;
创新精神欠缺:过度依赖传统反垄断框架与海外案例经验,未敢进行理论突破;
未能善用司法机制:未申请由法院主导的第三方调查,错失推动法官理解困境的机会。
失败亦是选择的一部分
尽管败诉,这一选择本身对中国互联网与法律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案推动了中国反垄断学术研究的进步,促使互联网企业更加注重合规竞争,用户至上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
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言:“人,不是因为不败,而是因为选择,而成就其伟大。”3Q案虽败犹荣,其所激发的变革远超诉讼本身。